“三月冻桐花”,是流行于川南黔北地区的气候物语,意思是说,油桐花开的农历三月,气温并不稳定,“倒春寒”频发。这个时候,黔北露地播种的早玉米刚出子叶,油菜拔节孕蕾,水稻开始育秧,需要防寒处理。
“倒春寒”中,油桐花怒放,成为点缀田园、村庄的一抹新色。
油桐,是大戟科油桐属落叶乔木,分油桐、木油桐等品种,但均统称油桐,又称“桐籽树”。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重庆等多数地区,为重要的传统油料植物。
油桐花
常见的油桐树,叶卵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平截或心形,雌雄同株,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长2——3厘米,果近球形,果皮平滑,内有3到8粒种子。
仁怀的油桐树,如单纯以花期和叶片形状分别,至少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常见的油桐,花期4月,花多先于叶发。这种油桐树,大多寿命不长,难见百年树龄者;另一种花期五月初、叶有裂,为木油桐,花序生于当年已发叶枝上,因寿命长又称“千年桐”。
中国种植油桐树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一书中写道:“罂子桐生山中,树似梧桐黔。”唐代诗人孙昌胤在《清明》一诗中,描述了油桐树的某些特征——“桐花发故枝”。明代李时珍卷三十五“罂子桐”一节中说,“罂子桐,实状似罂也……人多种之,取籽作桐油入漆,及油器物艟船,为时人所需”。
赤水河流域的仁怀,是油桐树的分布地。春天满山桐花,秋天掸(方言,读shan,四声,形容捡漏)桐籽,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更是中国传统农耕的记忆。
木油桐
老家农村的路旁、土埂,有很有油桐树,一些树经历岁月后,枝干苍劲。油桐花开时,点缀着村庄、田野,氤氲中如水墨画,非常漂亮,常有画家或摄影师来采风。
小时候,我的夏天常在油桐树下渡过。最热的季节,也是老家早稻收获的时候,我的任务是带着堂弟,坐在禾场旁油桐树下,驱赶啄食稻谷的麻雀,不时用“抓子”(一种用竹子做的梳齿状农具)去翻动稻谷。
今天回想起来,我在烈日下来回翻动稻谷的场景,与酒厂工人们摊凉酒糟的画面极其相似。只是,我翻动稻谷,是为了让稻谷均匀受热,尽快干燥。酒厂工人,赤脚踢开热气腾腾的酒糟,是为让其降温,或更均匀地将酒曲拌合上去。
十年树龄的油桐树,浓荫如盖。暴热的夏天,坐在这样的树下,很容易犯困。堂弟只有一两岁,我怕犯困睡着后,堂弟乱跑,就摘了树上油桐果给他玩。有一次,我打盹醒来,发现他坐在篾席上,抓着土粒往嘴里塞,而丢在篾席上桐油果,每个上面都有牙痕——显然,我打盹时,他把油桐果当成食物塞进嘴里,后来因苦涩丢在一旁。
为这事,我挨了大人一通训斥——毕竟,油桐果有大毒。李时珍称“罂子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立死。”
有毒的油桐果,是男孩子们的好玩具。去学校的路上,两旁山林都有硕果累累的油桐树和山茶树。途中,有几百米长的路段,两旁的整齐地排列着高大的“五爪桐”(地方称谓,为木油桐),这是我们盛夏经过时,最喜欢停留并常玩到太阳落山才离开的地方。某天,不知是谁最先摘下了路外油桐树上的油桐果,扔向某个同伴,随即拉开“混战”序幕——我们以油桐果为“弹药”,相互投掷,直到有人额头“中弹”,蹲在地上哀嚎,才默默丢掉手中的油桐果,悄悄回家。但隔不了几天,同样场面,或许又会发生在放牛的场地上。
这样的“混战”,被大人知道或看见后,少不了挨训,甚至“竹笋炒肉”。在那个年代,油桐是家庭一项重要现金收入来源,大人绝不允许糟蹋。每年油桐果成熟后,大人采摘过后,还会安排孩子背着小竹篓,去树上掸桐籽,送到收购点,弥补家庭收入。一斤干桐籽能卖一角钱,运气好一天能掸好十来斤呢,而当时乡场上的鸡蛋也才7分钱一个。
油桐树的果实,果仁含油量很高,有的品种高达70%。但加工桐油,非常繁琐,据说对技术比较高。我没看到过加工桐油,只是见村里人建新房做门窗、做家具,或是给老人做棺材时,会去乡场买桐油。还有的人家里,平时也存着少量桐油,用来拌灰修补漏水的木水桶、木盆等,或用作治病。小时候,我手背上长了很多瘊子,用了很多土法都能消除。后来,爷爷从稻田里抓来黄鳝,取黄鳝血于桐油拌合给我涂抹,说是能够消瘊子。后来,我手背上的瘊子,全部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疤痕,只是我不确定是否与爷爷的土法有关,因为我只涂抹了两三次,而且瘊子消失是涂抹黄鳝血拌桐油大约一年后。
但桐油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中国人将桐油用于防水、防腐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至少在隋唐时期,人们已通过外涂桐油、接缝塞填油灰,为木船防水、防腐。而在建房、棺木、制作漆器等方面,桐油更被广泛运用。明代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学者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记载,中国的船只几乎都涂有桐油,一样大的船,使用寿命是欧洲船的两倍。
这一发现,让中国桐油声名远扬。1516年,葡萄牙人与中国达成首笔桐油交易。中国桐油,由此登上世界舞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桐油年出口量,竟高达10万桶之多。很长一段时间,美国800多种工业品,对桐油消费达74%,是中国桐油的最大买家。
这一时期,汉口是中国桐油的最大外销地。产自四川、贵州、湖南的桐油,每年大约有70至80万担,运往汉口销售。《贵州省志•粮食志》记载,民国时期,桐油是贵州大宗出口农产品之一,仁怀、习水等40余县,是桐油的主要输出地。
贵州的运油通道,主要经过乌江、赤水河进入长江。仁怀茅台,是当时黔北最重要的水陆接驳码头,川盐在此登岸输往贵州腹地,白酒和药材、桐油等土产在此登船外运,并有油业同业会组织。
据《仁怀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仁怀县创办中山林场,培育油桐、漆树苗11.02万株,发放给群众造林719亩。第二年,又采购油桐、漆树等树苗,分发给到乡下,规定每保每年栽种50亩,连续栽种5年。不仅如此,政府还动员机关、团体、学校、警察等机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所种主要是油桐、棬子(乌桕)等经济林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南沿海出口通道受阻,桐油出口受阻。为打通新国际通道,中国决定向国际借款修建滇缅公路。此时,受战争影响,桐油成为中美借款中的筹码——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美两国经5个多月谈判后,达成一项金额为2500万美元的贷款协议,约定中国公司5年里,需向美国提供22万吨桐油。
这被称为“桐油借款”。此模式,后又在中国和前苏联之间复制,中国由此获得前苏联更低利息的贷款5000万美元,而且不限制用贷款购买飞机、坦克、大炮等抗战急需的武器。
此时,贵州桐油出口持续增长,年出口约1000万元,还被列为全国统制出口商品,成立贵州省桐油运销委员会,负责经办桐油运销。桐油出口分为黔东、黔北、黔西三条线路,当年共计出口7.8万余斤。1948年,贵州年外销桐油上升到2500万斤。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桐油产量虽有所波动,但始终受各级政府重视。1952年,全国年产量增加到2.5万吨,此后持续增长。全国著名的桐油产地正安县,最高峰时产量高达3960吨。1958年,国务院向正安县颁发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署名的锦旗“户有万株桐,幸福永无穷”。
仁怀油桐树面积虽不及正安县,但每个乡镇都有相当的产量。清代编撰的《嘉庆仁怀县草志》《仁怀直隶厅志》等文献中,都记载桐油是当地土特产,主要贸易商品也包括桐油,惜未详细记载产量和交易量、课税等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编撰的《仁怀县长岗区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该区供销社收购干桐籽最多的年份,高达百吨以上。此外,县内后山、茅坝、三合、二合、合马、沙滩等地,也是油桐树面积较大区域。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回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十到上百株不等数量的油桐树。管理得好的人家,一棵20年左右树龄的大树,每年能采收100多斤干桐籽。农村学校还利用课间或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山上掸桐籽,以此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桐籽油干燥性好,现代主要应用于油漆、涂料、塑料、皮革处理、军事等领域。一度,由于化工合成原料替代,桐油需求下滑,油桐树面积急剧下滑。近年来,随着对环保要求提高,可持续生物原料受到重视,油桐产业开始逐步回暖。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油桐面积250万亩,较上年增加近40%,桐油产量为80万吨,较上年增加33%以上,占全球总量70%以上,并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四省、区。
仁怀境内,现在除个别村庄能偶见一两株较大油桐树,多数地方油桐或自然死亡,或被砍伐。生长于山林中的油桐树群落,多为近年自然萌发,植株偏小。由于采摘不易,少有人收购,这些野生油桐果实,几乎无人采收,任其自然落果、腐烂,少数种子萌发新苗,成为水土保持的新力量,人们春山赏花的点缀。偶尔,会有老人上山,摘下完整的叶片,拿回家洗净,用来制作“桐叶粑”——这是一种在整个中国南方和西南都有的食品,做法大致相同,只是在用料上会根据各地产出有变化,比如在我老家桐叶中包裹的是糯米粉,而在仁怀有的地方可能会掺杂嫩玉米浆。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