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24-09-06 作者: 管理员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以满足铅、铜等国家战略物资运输为主要目的,历史上第一次赤水河航道大规模疏浚工程启动。次年,工程竣工,带动川盐入黔,仁岸逐渐形成。
彼时,赤水河岸边的仁怀县,有个叫做丁山里的地方,是开发较早的地区。近年来的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光是汉代崖墓,就有二十多座。此外,据称还发现了僰人遗址。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望仙台石窟

 
丁山里很大,包含了今天习水县的温水、良村、程寨、寨坝、三岔河等镇(1915年设习水县时,从仁怀县划出),以及重庆綦江区的部分区域。寨坝乌稍丘,是赤水河一级支流习水河即古称高洞河的发源地。
这时候,丁山里一个名叫袁锦道(字宗盛)的男孩刚满六岁,开始识文断字。他的长辈们,对这个孩子充满期望,希望他长大后能考取功名,延续家族的辉煌。
赤水河边的袁氏家族,祖籍江西庐陵。据称,该家族是宋代定居赤水河边,“世袭罔替”、“永镇其土”的袁世盟之后。到袁锦道这一代,恰好是第二十世,已十分庞大,居住地从赤水河岸边,扩展到了习水河等支流两岸及山区,其中袁锦道这一支,大多生活在习水河流域。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袁锦道雕塑

 
赤水河航道疏浚工程完成后,以茅台商人张淳等为代表的仁怀商人,成为茅台首商,获得丰厚利润。旋即,大批川、陕、晋、湘商人进入,在以干流码头为主的区域聚集,并沿着陆路向大山中延伸,一批以手工业为主的实业,快速兴起。
袁锦道的家,在今天习水县三岔河镇。这地方,位于习水河中上游支流,是川黔渝交界,各种资源很丰富。贵州最具代表性的“章武三年”汉代崖墓群,就在该区域。宋代以来,该区域一直是播州土司木材、茶叶的产业基地,也是明代赤水河流域“皇木”和清代“桅杆木”的主采区之一。
学习很好的袁锦道,对来来往往的商帮很感兴趣。成年后因地制宜以农林开拓家业、修路架桥,颇有成就,以至“朝廷重引年之典,荣以顶戴,享以珍馐”,“如仁邑,七里暨蜀之江綦诸地,谁不知有”。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据称位于重庆沙坪坝的一处“铺子”

 
今年79岁的袁显富,是袁锦道的第六代孙,住在三岔河一个叫图书屋基的地方。图书屋基,因袁锦道早期在此开厂印书、建藏书楼而得名,为其二夫人居住。虽经两百余年风雨侵蚀,又遭受火灾、人祸,当年的豪宅残破不堪,戏楼、藏书楼不复存在,但残存的石刻、青石台阶、团花纹的房屋滴水等,仍彰显出昔日气派。
在今天的三岔河镇境内,像这样的宅院,袁锦道生前共有三处:一处是位于昔日印厂旁边的图书屋基;一处是三夫人居住的杨家沟宅院,其时主要经营马帮;一处是位于三岔河内大道旁,袁锦道和大夫人居住的“花楼”,也是其产业核心区。
据称,袁锦道在今天重庆市沙坪坝曾有两家商号,当时称为“调铺子”。在重庆江津区四面山镇上,还买下过半条街,开有三家商号。“我祖祖再世时,拿着宗盛祖留下的契约,去四面山的商号收到过不少租金。”袁显富说,可惜的是,这次收租后,契约被焚毁。图书屋基的戏楼,毁于上世纪的特殊时期,自己冒着风险,将部分石雕拆下,埋在地下二十余年,才得以保存。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陈列馆内展示的清嘉庆年间执照

 

 

《习水县志》记载,袁锦道联合家族中的管事人,在三岔河共开办了40多间加工作坊,包括碾房、染布坊、锅厂、铁厂等。此外,修建于三岔河的陈列馆,展示清嘉庆年间的“执照”复制件显示,袁锦道的产业得到户部许可,准许“免派集差役”。

这些加工作坊的遗址,现在有的依稀可见,是赤水河流域重要的人文资源,也是外地游客到三岔河旅游的打卡点。很多研究者调查后撰文认为,袁锦道是清代实业家、贵州民族工业先驱,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冲破千年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推动了地方经济现代化,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被拆下的石雕

 

晚年,功成名就的袁锦道,为不朽其名、不朽其业、不朽其身,在三岔河内的百米丹霞峭壁上,开凿岩腔,修建望乡台(后于清光绪年间改称“望仙台”)石窟。望仙台内,除了主窟内供奉的释迦牟尼、迦叶、阿罗及“三官”等大小48尊神像,西窟内塑有着官服的袁锦道及三位妻妾造像,以及“奉旨覃恩宠赐征仕郎题明建坊”的牌坊等。

“寺祠合璧,人神共塑”的望仙台石窟,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是贵州省境内最大的石窟造像群,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曾在南昌府任职的任之楷,是仁怀县吼滩人(今习水县吼滩),系袁锦道表侄。袁锦道修建的望仙台石窟竣工后,其应邀撰写《望乡台遗赞并序》称,袁锦道“卜宅林泉,栽花种竹。习茶千株,树木万条。劈田土以盈仓廪,修崎岖以利往来。家丰业就,赫赫然与当世英雄驰驱”。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袁锦道及三位妻妾造像

 

此外,袁锦道还在“通川大道”旁,修建了气派的招财牌坊,以及刻有自身坐像和修路功绩文字的“善功志庆”碑。现在,任之楷《望乡台遗赞并序》,以及矗立于山林道路旁的两通“善功志庆”碑,是已知存世不多记载袁锦道产业及功德的文字,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线索。透过它,我们推测认为,袁锦道的产业主要是经营茶叶、木材、田土等。他极大的可能,是仁怀县清代的茶商、木商之一,也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实干家。

我们还认为,茶叶加工和销售,很可能是袁锦道成年后经商的第一个产业。其时,他或许通过采摘、加工和销售“边茶”,走出大山,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开阔了眼界。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招财牌坊

 

历史上,仁怀县是重要的茶产地,茶树资源丰富,宋代开始,产自该地区的茶叶,成为国家战略物资,用于国家对西北的茶马互市。明代,国家在播州设立茶仓,仁怀县的茶叶由国家直接管控。清代曾有川陕商人进驻大山开发茶园,一种以采摘嫩叶加工“细茶”的茶树,被广泛种植,名为“仁怀丛茶”。此外,还有一种“茶高数寻”的“大茶”。

袁锦道家周边山林中,成片分布着许多野生“大茶”。这种茶树,属大乔木型,树高数米到十数米,全叶有成年男子一拃长度。《遵义府志》《嘉庆仁怀县草志》等记载,“大茶即叶茶,味粗”,适合制作红茶等发酵茶,或制作成便于储藏、运输的块状“边茶”,销往西北地区。《遵义府志》又载:“小溪、二郎、土城、吼滩、赤水产茶树,高数寻,额征茶课。按五属惟仁怀产茶,清明后采叶压实为饼……多贩至四川各县。”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大茶树

 

但有的资料则认为,袁锦道的第一个产业,是开办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扁担厂,其后是棕芊厂、筷子厂、土碗厂等。今天,人们去习水丹霞谷景区旅游,所经过的锅厂坝,以及望仙台下的碾盘遗址,是他办锅厂、纸厂的地方,九沟十八岔中,则分布着他的染坊、铁厂、铧厂、银厂等。

办这么多的工厂,袁锦道的钱从何而来?在习水、綦江等地,很多老辈人口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袁锦道的传说,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袁锦道私造钱币的事。据称,袁锦道为筹集资金办厂,在三岔河内私开铸币厂。被告发后,官府差人将其捉去,袁锦道辩称深箐之中、荒蛮之地,知大清者少,其铸币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宣传大清。办理此事的薛钦差认为,袁私铸钱币属实,但使用仍是皇帝年号,根本是为发展实业、造福乡里,并非为谋反,于是说服皇帝不仅释放了袁锦道,还赐封他八品征侍郎。奇怪的是,袁锦道回家的当天早上,他家的母鸡竟然像公鸡一样打鸣,妻子则认为是吉兆,说“公鸡不叫母鸡叫,朝中放回袁锦道”。果然,中午时分,袁锦道便回到家中。为感念薛钦差,袁锦道在他们第一次会面之处崖壁上,刻下“薛公岩”三字。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薛公岩

 

这只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无文字资料记载。但从事情本身逻辑来说,私铸钱币,在任何朝代都属重罪,无论出于何种缘故,被赦免的可能性极小,更别说还许以官职。我们认为,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主要还是基于袁锦道对乡里的贡献,以及乡人质朴的情感。我们认为,袁锦道的原始资本,或源于祖上积累,或为“八大家族”共同出资,但更大可能是善于经营与积累。

袁锦道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修路架桥,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修通由家乡三岔河通往时仁怀县城(今赤水市区)、四面山(今重庆江津)、綦江、福宝(今合江县)、桐梓等地的道路,使往来商帮交通更为便利,也为自家产业运销创造了条件。据称,道路修通后,三岔河成为当时川南黔北的商贸重镇,大道上商旅络绎不绝,设在两省交界处的栈房,每天早上光是煮稀饭,就要用去50至80斤大米。

【寻仁迹】清代仁怀县 有位叫袁锦道的实业家

碾房遗址

 

1982年,文物部门关于望仙台石窟的公布资料显示,袁锦道修建的道路长300余公里,但随着研究和资料整理深入,人们近年来又发现了更多袁锦道修建和维修的道路。建于三岔河锅厂坝的袁锦道陈列馆展陈内容显示,其修建和维修的道路,累计长2290里(含由三岔河通往各厂坊间的道路840里),最为浩大和艰辛的当属经红圈子的百里“通川大道”,其立碑称“途约数十里,穿崖凿壁,剪碍除险”,袁锦道“未募毫厘,自蠲锱铢,且自奔驰,心力俱到此”。此道由大溪沟出发,经过两岔河、慈竹溪等地后,翻越1480米的洗鱼口,出红洞,与四川连通,可直达长江边的合江码头。

袁锦道的商业梦,也顺着道路,通往远方。

( 图:冯泽宇)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