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五岔 一座千年开发史的村庄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3-04-03 作者: 黄黔华 冯泽宇
从赤水河边的二合集镇,沿着一条小溪而上,约5公里左右,进入满是红色砂岩的山谷。谷底,是平时水量不大的五岔河,两岸有多块小规模台地。
大坝镇五岔村,因此得名。
五岔河两岸,具有丹霞地貌特征,处于中晚年期。也就是说,山崖上红色砂岩,是处于较快风化阶段的丹霞石。同时,两岸的土壤,是酿造酱酒所需的紫红泥,很珍贵。

但我们此行目的,不是风化的丹霞石,也不是寻找酿酒的紫红泥,而是几孔被称作“蛮洞子”的石穴。

【寻仁迹】五岔 一座千年开发史的村庄

崖墓

在五岔村内,一块临河的巨大丹霞石上,有三孔人工开凿的石穴。分别处于西南方、东北方。其中,东北方向有两孔。其中一孔较大的石穴,曾被叫花子占用居住。

当地放羊的村民说,早先,这块巨石孤悬于河岸之上。三个开凿于巨石上的石穴,距地面的高度都有一至两米的距离。后来,由于造田和修路,东北方向两孔基本被填埋,西南方向一孔离地约1米高度。
关于三孔石穴的来由,有村民们传说与鲁班师傅有关。“说是早年鲁班云游至此准备休息,就在石头上开凿了三个石穴,大的用来居住,旁边小的用来做饭,背后的一个用来放工具。”放羊老人说。
不过,多数村民还是称三孔石穴为“蛮洞子”。“就是以前蛮子的坟墓。他们的人去世了,就放在山崖上、巨石上凿出的洞子里。”一位村民说。
这是一种曾流传于西南地区的古老丧葬形式,被称为崖墓。酱香仁怀编辑部早前调查发现,赤水河两岸有明确文字纪年的崖墓,最早可以追溯战国时期,最晚到南明时期仍有出现。

参照贵州汉代崖墓特征和标准,并请教贵州省文物专家,我们确信,五岔河崖墓系汉代崖墓无疑。

【寻仁迹】五岔 一座千年开发史的村庄▲巨石一侧的两孔崖墓已基本被田土掩埋

 

汉代至两晋,是赤水河流域崖墓最集中、形式最丰富的时期。已发现的这一时期部分崖墓上,不仅有明确的文字纪年、代表死者生前职业和升天愿望的图案,有的还凿刻了介绍工匠信息、造价成本的文字。
我们在调查中,暂未在五岔河边的三孔崖墓内外发现文字,仅在其中一孔外侧看到疑似图案的痕迹。同时,观测到两孔崖墓顶部存在类似藻井的凹陷,但简单粗糙。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构件,有一定封建等级尊卑象征。目前已知最早的藻井,实物证据是在汉代墓葬中,象征天宇崇高。
凿石造墓,即便是放在今天,都是一件费力的事情。那么,村民口中的“蛮子”究竟是谁?他们为何要费工费力在石头上凿墓?

“蛮子”,可能是指古时候“生活在南方的蛮人”。具体到赤水河流域,则可能是指“僰人”,即濮人先民。

赤水河流域等地区,原先被称为南蛮之地,濮人是仁怀的原住民。
秦汉以来,国家开发南蛮之地,大量军户进入赤水河地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水平得到发展,同时也促使制度变革。而“蛮洞子”在这一时期具备了快速兴起的思想和物质条件,在某些族群中成为一种风尚。
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土地兼并加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平地被作为耕作区和居住区,不愿拿做墓葬,也不利于尸骸保存,人们于是便另寻他处。而此时,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变化,认为悬崖峭壁更有利于成仙,且利于尸骨保存,便逐步选择了洞葬、崖墓葬。

考古发掘证实,这一时期,铁制农具、铁制工具等,已出现仁怀境内。这就意味着,该地区拥有了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在相对质地较软的砂岩上凿石造墓,变得更加轻松。

【寻仁迹】五岔 一座千年开发史的村庄铁制工具弩机机柄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铁制工具开凿五岔河崖墓的,不一定是本地工匠。大量证据指向显示,作为汉代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之一的四川,已形成“匠人集团”。这些匠人,带着铁錾、铁钎等工具,在今天的川黔渝地区谋生,开凿崖墓是他们的业务之一。
但不论是来自何处的匠人开凿了五岔河崖墓,都说明处于五岔河两岸的台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汉代已是人们聚落地。同时,生活在这里的濮人,享受到了铁制农具等带来的实惠。
当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制农具,给濮人带来的实惠,肯定不止是凿石造墓,还有农耕水平的极大改善,粮食作物产量增加。
我们早先在赤水河地区调查的崖墓中,有文字显示,开凿一孔同类崖墓的成本,“直钱五千文”、“米八十石”。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的记载换算,一孔崖墓的造价,需耗费约2500斤或2100多斤大米。

这就说明,汉代聚集在五岔河边的这群濮人,由于生产技术的提升,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尽管当时国家战乱不断,但地处偏僻的赤水河流域,相对封闭,受到的干扰较少,生活于此的濮人,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还有了在巨石与悬崖上修造阴宅的经济实力。

【寻仁迹】五岔 一座千年开发史的村庄 

这种现象,在仁怀市境内,不仅出现在五岔河,据称还有桐梓河、观音寺河两岸的其他村庄。
从五岔河崖墓形制推测,墓主人生前极大可能是普通平民。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同时期数公里外赤水河边的豪强,相去甚远——合马、二合两地,汉代富人们去世后,虽然采用土葬,但其陪葬品十分丰富,包括弓弩等进攻性武器,代表富足程度的陶屋、歌舞俑、庖丁俑,以及大酒瓮等等。
我们认为,两种迥然不同的墓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该时期仁怀平民、豪强的生活水平。两种相差甚远的生活水平,基本上揭示了汉代仁怀境内总体经济水平。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