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粱秸秆,很多人只知道能当牲畜饲料、柴火或肥料。但在仁怀市大坝镇簸箕坝村,小秸秆从农业废弃物摇身一变,竟成了“香饽饽”。
簸箕坝村是远近闻名的“茅台酒第一车间”,著名的有机高粱生产基地。过去,每到丰收季,高粱“红”了,百姓笑了,可留下来的高粱秸秆却成了该村基层干部和村民头疼的“烫手山芋”。为提高秸秆利用价值,近年来,通过多地走访考察,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路子。
“最开始就是用高粱秸秆扎笤帚,对于农村来说,笤帚、盖帘是利用率最高的,也是最实用的。”该镇组织委员李媛媛介绍说。每到秋收时节,便会有许多村民特意选出优质的秸秆,手工编制成各式各样实用的生活用品拿到集市上卖,特别是农村最常用的笤帚、盖帘,手艺好的人编出来的扫帚、盖帘非常精美,且结实耐用,很受村民青睐,经常供不应求。
“这些有手艺的人,农忙时节种高粱,农闲时扎扫把,一把扫把能卖8块钱左右,按最低估算,每年只卖三四百把扫帚,对于农村人来说,也是一笔可观收入。”闲谈之余,李媛媛向小编算了一笔扫把经济收入账。
据大坝镇簸箕坝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洪介绍,这种方式,仅仅只是高粱秸秆发挥的小作用,而最大的利用价值,是在种植菌菇上。2019年,该村正式实施“高粱+大球盖菇”轮作种植模式,利用冬闲田种植大球盖菇,菌菇采摘后再种植高粱,以此方式提高土地的亩产值,助力脱贫攻坚。镇村两级在通过多次考察调研后,利用高粱秸秆等废料种植菌菇技术被引入村里。
“将秸秆粉碎,覆盖在菌包上,这种方法不但遮阳,而且提高保水能力,效果很好。”刘玉洪说,秸秆养殖大球盖菇,不但提高秸秆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更提升了土壤有机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举多得。去年,除去高粱收入,三季的大球盖菇采摘,带动群众户均再增收近3000元。
簸箕坝村尝到了高粱秸秆循环利用的甜头。如今,刘玉洪和几位村干部正计划着下一步实施新能源材料的燃料发电等项目,让小秸秆的价值发挥最大化,真正串起一条集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