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古道上的喜头老街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4-07-12 作者: 酱香仁怀
清晨,一抹晨曦裹挟着清风,唤醒了喜头老街的人们。
天刚刚亮,住在喜头老街76岁的孟德仙老人起床,打开门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端出一把藤椅,坐在门口,望着街上的行人和过往的车辆,似乎在追忆年轻时的时光。
而在这里生活了40年的周忠强,每天早上打扫完自家楼房的卫生后,剩下的时光便守着门前卖点水和零食的一个小摊,生活自得其乐。

【寻仁迹】古道上的喜头老街

喜头镇全貌(骆雨龙 摄)

 

喜头镇被称为仁怀的后花园,距仁怀市区一小时的车程,西与苍龙街道水塘村接壤,东与遵义汇川区芝麻镇观音寺村隔河相望。这里寒谷幽深,古树参天,清泉潺潺,梯田层叠。是春日踏青,夏日避暑,秋赏红叶,冬观雪景的好去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情,是一个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地方,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大自然的恩赐,给喜头镇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些年,在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带动下,环境变了,群众腰包鼓了,全镇人民喜上心头。现如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通组水泥路,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小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幅家和、村美、民富的和谐景象。
喜头镇,是仁怀县城北出,通往原遵义县部分地区的要道,更是“庄蹻入滇”的陆路通道经过地。据《仁怀县志》载:“境东北自遵义山盆之观音寺河人,经喜头(鱼塘、李村沟、耙梳屯、通达坪)、尧坝、千口坡、三百梯、木石村、梅子坳、生界、玉车屯、黎民、龙井,过浦子河,全长95千米,石面间有泥面,宽3至5尺。经夜郎(今沾益)去滇池(今昆明),《华阳国志校补图志》载系“庄踽陆路人滇道路。”中国史学界一些观点认为,战国时期,楚顷襄王派遣庄蹻,由黔中郡向西南实施的进攻,可视为是国家第一次对西南地区的大开发行动。
【寻仁迹】古道上的喜头老街
喜头共和村(王泽伟 摄)
 
明末清初,由仁怀茅台起岸的川盐,由一群被称为“盐巴老二”的背客,翻山越岭,经过水塘,一路跋涉从奶子山林场下来,在喜头老街进行短暂的歇脚后,便又继续赶路,贴着险象环生的观音寺河壁凿出的栈道,深浅不一地去到河对岸的遵义市汇川区观音寺村......那个时候,喜头老街便成为商贾和马夫中途休息、停歇的地方。
据《仁怀县志》记载:“自县城中枢,经中村台上,过奶子山,经苦蒿坝、喜头台、观音寺河,去遵义县山盆镇。”据遵义市汇川区的《毛石镇志》载:“喜头至毛石为盐运道,有马帮驮运。”这条商道,自清中叶一直沿袭到民国末年。
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的观音寺村,旧时是盐道上的一处歇脚点。大约在清代中期,逐渐形成一条长约百米的街道,每到赶场的日子,人来货往,十分繁忙。而从遵义方向出发,在这里歇过脚,补充好了体力,跨过观音寺河,就是仁怀地界,要连续爬升十多里路程,才能到达下一个休息点——今天的喜头。
川盐入黔,打破了黔北闭塞状况。赤水河流域最先得到发展的,是沿赤水河及支流桐梓河等两岸河谷及平坝地区,除了观音寺村,喜头老街也是因盐运而兴的集市之一。又因喜头镇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民间居住分散,商品交换主要靠集市,慢慢的,喜头老街兴盛起来,热闹非凡。
【寻仁迹】古道上的喜头老街
观音寺河
 
“那个时候老街热闹,还听老一辈的说,每天有不少背二哥背着盐巴和山货,从街上走过,一到赶集的日子,街上更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在老街下段,经营着一家卖粉的餐饮小店秦得京回忆说。
喜头老街曾被称为“闷头台”“喜头台”。“闷头台”之名,从何而来?《喜头镇志》记载,清代早期,喜头集贸市场以赶庙会的方式逐渐形成。之后,地点多有变动。清咸丰年间,秦、孟、陈、周、邬几大家族,先后在仙桃树、芭蕉坝、火石垭、硐口等地设场,后将场设在几不管的台地上,但纷争仍有发生,商贾不得安宁,深感闷头,戏称此地市场为“闷头台”,并一直沿用至今。
但据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载:“仁怀场市有,闷头台(城口六十里,口里,日四、十集)”。由此可见,闷头台之名及场市的形成,至少在道光年间,而非清咸丰年间。
闷头台集市,就是今天的喜头老街。据已故王钦伦先生所作《仁怀地名——历史人文知见录》里称:“闷头台”,即今街道社区办公楼前往东北方向延伸约300米的那一段街,亦称“老街”。今天的喜头集镇长约千米,街巷中业态丰富,有的临街店铺仍以“闷头台”为名。

【寻仁迹】古道上的喜头老街

芝麻镇观音寺村老场

 

据《喜头镇志》记载,喜头境内最早的个体工商户,是在红庙子。明万历年间平播“改土归流”后,境内有集市红庙子、场湾等地,设摊卖米粑、抄手、甜米酒之类的饮食,后逐步有了摊点卖土特产、中药材、锄头、铁耙等,有了交易场所,各地的商贾就循着场期来兜售生活、生产用品。
清朝末年,闷头台更名复兴场。复兴场工商业户多了起来,经营有日用品、饮食、铸造农具、加工棉制品、小作酒的,有经营盐业、山货的商贩,并约定农历一、四、七为赶场期,并一直沿用至今。
“听祖辈说,那个时候在老街上做生意的,基本都是外地人,四川来的居多,几乎没有本地人。” 秦得京说,那时,“闷头台”集市的生意很好做,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贩。
【寻仁迹】古道上的喜头老街
▲喜头老街
 
她家店铺对门,是昔日进入闷头台场市的必经之路。一座修建于峭壁深沟上石拱桥,连接起两段。桥头,两株巨大的柏香树,是古道、古桥的见证。
外来人员入驻喜头,拓宽喜头土特产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喜头商贸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还成立过商会,由从四川合江天旺迁居而来,做小百货生意兼土漆生意的李炳阳任商会会长。
随着历史的变迁,个体工商户逐年增多,经营范围也逐渐广泛,包括有商业、餐饮、住宿、加工业等。
民国十九年(1930)官方第一次书面更名“喜乐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更名“兴喜永”,民国二十九年(1940)更名“喜头台”亦简称“喜头”,并沿用至今。
后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民赶场习惯的逐步形成,公路从老街上横穿而过,老街商贸经济更加繁荣,街道也不断向外拓展。如今之喜头台,跨团结、建设、高潮、工农、朝阳等村民组地域。
“现在称呼这个地方,也有叫闷头台的,也有叫喜头台的,都在喊。”孟德仙老人说。
【寻仁迹】古道上的喜头老街
▲场口的石拱桥
 
闷头台还曾是平奢安之乱的战场:天启三年(1623年),明军罗乾象部还与大梁军在此交战,明军击败大粱军。
明代“平播之战”后,改土归流,复设仁怀县。仁怀县一角,逼近隶属贵州的永宁、水西两大土司,其时,包括仁怀在内的遵义府隶属四川。在平播后的明嘉宗天启元年 ( 1621 ) 永宁土司的头目奢崇明首难反明,攻陷合江泸州、遵义、直捣成都,自称“大梁王”。
其时,水西土司同知安邦彦起而响应,与水东土司宋万化和乌撒土司安效良联合攻陷贵阳,困扰达十月之久,安邦彦亦自称罗甸王。随后,明廷以重军和地方军事力量相结合平息奢安之乱。
罗乾象是奢崇明阵营中的主将,在围攻成都之时,对奢崇明反叛朝廷行为颇有微辞,文官孔之谭秘密派人告诉时任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说罗乾象愿意弃暗投明。朱燮元大喜,当即答应接见。后罗乾象被任命为仁赤路总兵。

归顺明朝,罗乾象乘夜火烧奢崇明营房、粮饷,成都围解。后来又以奇兵出其不易斩安邦彦、奢崇明于五峰山桃红坝(今叙永城南二十里左右)。因平叛有功,罗乾象被封为“卫远侯”“骠骑将军”。

【寻仁迹】古道上的喜头老街

关于在闷头台的这一场战斗,史料上并未过多记载。如今,金铁交鸣、鼓角相闻的战争已过去几百年。在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年烽烟四起的痕迹。时间的流逝,让昔日的炮声隆隆变成了今朝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距离不远的仁怀市区购物,老街的生意便慢慢冷清。如今,老街上居民们的生活节奏也慢了下来。孟德仙一家人经营的小铺子生意不温不火,但她仍舍不得搬离这里,喜欢坐在门前,与街坊邻居拉拉家常、摆摆龙门阵,平平淡淡度过每一天。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