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4-06-21 作者: 沈冰洁 冯泽宇
雨后初霁,位于仁怀市苍龙街道板桥村的唐村,青山如黛,层峦叠翠,农田郁郁葱葱,民居错落有致,小溪穿村而过,构成一幅夏日田园风光图。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唐村”顾名思义,它是因唐姓居住而命名。村里老人回忆:“是一个姓唐的人从茅台中华嘴搬迁过来,在这片土地上垦荒种田,繁衍后代,所以就把这个地方称作唐村。”
从唐村再往前,是当年的尧坝场,一个见证了川盐入黔历史及赤水河流域山区开发的地方。今天,它们都位于茅台机场的航道下,是仁怀乃至赤水河流域地区走向世界的航路起点。

唐村建在一条长形的山岗上。山岗之下,周边的土地平坦肥沃,周围有山涧河沟水库,水流长年不涸,粮食、蔬菜、水果适宜生长,丰收年景居多。
关于唐家人搬迁至此的具体时间,已无人知晓。“我们王姓同治年间搬过来时,这个地方就叫唐村。”在村子里开着小卖铺、今年已经73岁的王三坤老人说。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王三坤老人
 
今年83岁的程明伦,是土生土长的唐村人,现居住相邻的尧坝。他说,从祖辈口中得知,唐村的得名,至少在清咸丰年以前。
据传,在咸丰年间杨龙喜农民起义时期,当时仁怀县令容保泰率部至唐村,意图堵截杨金的农民起义军。刚到唐村境内,一位叫唐周氏的老太太拦下了容保泰的轿子,说:周边山林中,藏着很多土匪,形势不利,不宜贸然战斗。但容保泰决意围剿,执意要继续前行。唐周氏见劝告无果,便将自己的玉镯取下,赠予容保泰,祈求其平安。
然而,清军进入唐村腹地,陷入埋伏,容保泰等百人全部遇难。后来,人们在战后的废墟中,凭这个玉镯,找到遇难的容保泰,将其安葬。
我们在唐村调查时,找到了这个传奇故事和唐村之名来由的线索:唐周氏墓碑刻上,记载了这段往事,证实唐村系因唐姓人迁居而得名。
碑刻称,唐周氏贤能,有男子风范,以“经训克家”而颂赞。咸丰四年(1854年)农历八月十九日,仁怀知县容保泰率军截堵起义军,周氏忠谏曰:“彼人多势炽,不可与战。”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石栀联

 
唐周氏品端慧智,适处士唐公汝乾,家住茅台中华嘴,后迁居水塘置田产创业。其子朝兴,在清嘉庆二十四年中进士,“家殷业旺、子贵膺封。名显于梓里,誉播于乡邦,立业之地呼曰唐村。”说明唐村的命名早于唐周氏谏言之前就有。
唐周氏去世后,葬于唐村。其时,身为郡痒、享受四品顶戴武职之恩骑尉、茅台德庄的陈希龄,还为其题石栀联并书撰碑文,联云:“忠谏吐肫诚,尚属震男定能柬书报国;论庸强默?,虽为坤母可拟经训克家。”
由此可知,在当时唐家家族为书香门第,声望显赫。而唐周氏的才能也可见一斑,才得以让享受四品顶戴武职之恩骑尉的官员为一位乡村妇人撰写栀联、碑文。

唐村之战,是在咸丰、同治年间国家动荡,贵州爆发苗民大起义背景下发生的,是仁怀县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赤水河流域乃至更大范围,都有一定影响。《仁怀县志》等文献资料中,均有详细记述。
清咸丰四年(1864) 8月,桐梓县衙役杨龙喜(又名杨凤),与遵义县芝麻镇人舒光富(业裁缝,江湖小艺)、仁怀厅人吴三省(平日卜卦算命为生)等人联合,在桐梓县九坝起义,举起复明灭清的旗帜,一举攻占桐梓县城,称为黄军,建立了江汉政权,向仁怀进发。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穿村而过的小溪沟

 

杨龙喜派出陈启秀、杨占鳌到仁怀县城,提出献出粮饷可不取城的议和条件。知县容保泰将陈、杨押解遵义府杀害。同年10,杨龙喜派李时荣率义军数百人渡桐梓河,经韩家营、高大坪、大坝,进驻与唐村相邻的尧坝,准备攻打仁怀县城。
义军所过之处与民秋毫无犯,并宣传江汉黄兵豁免三年粮税,永远取缔踩戥银、坚持抗清除害政策,深得人民拥护,农民闻风响应,义军队伍发展为二千余人。
杨金为银水乡杨柳村人,其时为仁怀县衙门差役,平素与杨隆喜交好。杨隆喜起义后,杨金附议。在义军准备攻打仁怀县城前,与杨金取得联系,约为内应。
担心仁怀县城坚固、防卫严密,义军强攻不利,杨金便心生调虎离山之计,怂恿知县容保泰与把总王明安、县城练目曹占魁等,率绿营兵和练勇300余人,出城北行,与义军迎战。容保泰出城后,杨金即派人控制城防,作好迎接义军入城准备。
容保泰率官兵至唐村,即陷入义军重重包围。容保泰、王明安、曹占魁等战死,绿营和练勇损失百人以上。义军顺利开进县城。杨隆喜遂改仁怀县为新开县,并委任杨金为知县、元帅。
同年1229,永宁参将钟海、四川督标中军参将德恩、峨边营参将蒋玉龙率官军合攻县城。杨金率众突围,奔往麻柳场,蒋玉龙等督兵追击,杨金被俘遇害。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田间劳作的村民
 
“新开县”仅存四个多月后,又恢复仁怀县的名称。
为纪念知县荣保泰,有人在唐村境内立碑。上世纪90年代,后因修路损坏,继而不知所终。

岁月无声,村里知晓该段历史的村民已凤毛麟角。关于那场历史的硝烟,如今只能在历史文献中寻觅。

随着时空的变换,人来人往,唐家人后来又迁回了茅台中华嘴。这片土地又陆陆续续迁住了王姓、程姓、甘姓人家。唐家屋基则分给了程家和甘家人居住。唐村后又名“三王孔”,但当地多数人还是习惯称呼该地为唐村。

唐村南接水塘、北连尧坝,是前往桐梓等地的必经之地。还曾是盐运史上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无数“盐巴老二”的往来,以及繁荣的贸易景象。

其时,“川盐”在茅台登岸后,将盐运往遵义、贵阳等地的一条陆运线路,是从茅台出发,途经大桃坝(今茅台镇桂花村),至苍头坝、尧坝、喜头、倒马坎、山盆,到遵义城北的茅草铺,再运贵阳等地。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这条商道,自清中叶一直沿袭到民国末年。而从水塘至尧坝,唐村恰恰是必经之地。“年轻时候,见到过‘盐巴老二’从路边走过,十几二十个结伴而过。”据程明伦回忆,当时唐村因地处水塘和尧坝之间,挑夫们会经过唐村。但前面不远是尧坝,挑夫大多不在唐村停留,而是去前面条件更好的尧坝场歇脚。

尧坝场由来已久,据《仁怀县商业志》记载,前清时期便是仁怀境内最早的初级市场之一。已故王钦伦先生所作《仁怀地名——历史人文知见录》里称:“尧坝古隶播州,明清属安罗里。较早兴场。顺治年间(1644-1661),清兵取遵义后,设镇守总兵兼辖仁怀营。仁怀营设沿边“羊坝隘”。雍正十年(1732)仁怀营改守备为都司,仍设关隘尧坝”,并驻兵2至3名,负责传递军情和警戒。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程明伦老人
 

尧坝,是仁怀县城北出,前往大坝、习水、桐梓等地的主要通道,据《仁怀市苍龙街道志》记载,经过尧坝还能分别去往合江、綦江。尧坝自然成为货物贸易与转运地。加上,盐道的兴旺,盐道穿梭来往的挑夫必在此停留休整,过往行人、商客也多在此歇脚。尧坝场因盐而兴,很是热闹,由此兴场、逐渐繁荣。

据程明伦及其家人说,尧坝场总共搬过三个地方,最初叫铺义场,场址位于现在尧坝移民安置小区内,农历5、8为场期,每到赶场的日子,人来货往。但场地四面高、中间低,后因涨水被淹,铺义场搬迁附近空地,改名羊坝场。

“羊坝场大概有20多户人家,是两排立材房,卖布的比较多,也有卖药的,还有专门卖牛卖猪的坝子。”程明伦说,场上售卖的布有两种,即洋布、土布。

【寻仁迹】从唐村到尧坝场
铺义场旧址

 

据程明伦回忆称,羊坝场赶了不久,又搬迁到现蓉遵高速银水收费站一带,更名尧坝场。站在场坝的山坡上,可以俯瞰唐村,以及唐村之战战场遗址。

川盐入黔已成历史,尧坝场也早已换了模样,只能从历史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回忆中,觅得一二。而与之相邻的唐村,面积也在逐步扩大,与板桥村的坪上组合并成为了今天的唐村组。一个普通的姓氏村庄,一个带着“村”字的村民组,演绎着一曲与整个仁怀同步的变奏曲。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