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仁怀物种』矗矗青冈树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4-04-09 作者: 黄黔华

仲春,赤水河岸贫瘠的山坡上,顽强生长的青冈树(也写作“青杠树”),枝头吐露出毛茸茸的小叶片。紧贴着叶柄处,是翠绿的花串,在微风中摇曳。

青冈树,南北称谓不同,亦称为橡树、槲树(《救荒本草》称:“其木大而结橡斗者为橡栎,小而不结橡斗者为青冈”。),是壳斗科栎属常绿乔木,其叶革质,顶端渐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叶背支脉明显。壳斗碗形,包着坚果,果脐多微凸起。

青冈树的果实即青冈籽,曾是农村男孩子们的玩具。每年初秋,青冈籽即将成熟,男孩子会摘下一大把青冈籽,在果蒂上插入火柴粗细的小棍,用手指捻动,充当陀螺。

稀松常见的青冈树,分布在中国半数左右的省份,生命力超强。它曾是很多地方的主要薪材。南方部分地区,每年秋天,人们会在距树蔸一定距离处,将它的枝干砍掉,细的当柴烧,稍粗的枝干用于烧炭,来年春天,多数残留的树蔸会继续萌发枝叶,供人们秋天继续利用。

『仁怀物种』矗矗青冈树
青冈籽
 

也正是这种习性和人们的伐薪方式,导致原本能长到20米高的乔木,在南方地区,一些青冈树都成了小灌木丛——因人们的反复砍枝,它们没有长高、长大的机会。

青冈树是仁怀常见植物之一,被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

清道光年间,“西桥太守”陈熙晋任仁怀直隶厅同知时,写下的《茅台村》,成为今天人们推介茅台镇、推介仁怀常引用的“金句”。其中,“矗矗青冈树,潺潺赤水河”的诗句,则记录了除去诗中酒、盐之外的另一重要产业——柞蚕。

柞蚕,一种野性十足的山蚕,以青冈树叶为食,并在树上吐丝结茧。通常,每年春末或秋初,青冈树嫩叶刚展开,人们将柞蚕苗放于树上,任其自行在树上觅食、成长,期间仅需驱赶鸟等天敌,待数月后其结茧,摘回抽丝。放蚕一年,照料认真,蚕死损极少者,俗称“放红山”,蚕家得两三年“红山”,即富甲于里。

仁怀乃至整个赤水河流域,虽“矗矗青冈树”,但原先并不产柞蚕。清乾隆初,山东济南人陈玉殿(“殿”+“玉”,下同)担任遵义知府,见遵义青冈树甚多,人们仅用以为薪材,便安排人去自己老家学养柞蚕,引进柞蚕,三年终获成功。乾隆八年(1743),“共得春茧八百万之多”,“遂谕村里,教以放养缫织之法,令转相告,授以种,给以工作之资……蚕师,织师之徒,能蚕织者各数十人,皆能自交其乡里。”   

『仁怀物种』矗矗青冈树

据《遵义府志》《正安州志》《绥阳县志》《仁怀直隶厅志》等记载,陈氏向乡镇派出蚕师,指导放蚕到缫丝的全过程,同时在遵义城创建了第一间丝织厂。高峰时,遵义蚕丝产业年产值高达1000万两白银(综合清乾隆时期购买力、米价等测算,时一两白银约等于今300元,据此可知当时遵义蚕丝业年产值约为30亿元),一时“竟成黔中首富”,即便是后期有所下降,至清嘉庆年间,年产值仍有七、八百万两白银之多。 

在陈玉殿的推广下,放蚕之风大行于全境,柞蚕山场扩至“百余所”,农村“纺织之声相闻,槲林之阴迷道路,邻叟村媪相遇,惟絮话春丝几何,秋丝几何,子弟养织之善否”。《黔南识略》称,遵义府“其利甲于黔省,其绸行于荆蜀吴间矣。” 《遵义府志》称,“秦晋之商,闽粤之贾争相贩运,极盛时并出售嘉峪关,运销西域、南洋。”

位于赤水河谷地区的仁怀直隶厅、仁怀县,因气温相对偏高、日照充分,年平均植物营养生长时间相对更长,可一年多季饲养柞蚕。故,仁怀县“树多青,李博等里资以养蚕”,仁怀厅“结茧数万,试织蚕绸”,柞蚕产量和质量更优于别处。

『仁怀物种』矗矗青冈树
饲养柞蚕
 

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贵州巡抚周人骥奏报,仁怀厅放养山蚕,“结茧数万,试织茧绸;各属仿行,渐知机杼。”桐梓县在道光年间,用柞蚕丝造的“桐绸”,“每年贩至汉口、苏州者,不下十万匹”。

但嘉庆、道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遵义境内柞蚕业出现衰退,“红山之事更鲜有闻”,织户相应减少,到临近解放时,仅存三几户人家从事。

我们认为,正是有感于陈玉殿利用满山青冈树,放养柞蚕兴业富民的巨大成就,作为“后来人”的陈熙晋,担任仁怀直隶厅同知编纂《仁怀直隶厅志》期间,经过茅台村时,看到除“茅台春”酒、盐船外,沿岸放养柞蚕,以及茅台贩运柞蚕丝及制品的场景后,在《茅台村》中写下“矗矗青冈树,潺潺赤水河”的诗句,表达对陈玉殿的敬仰,对民生的关切。

『仁怀物种』矗矗青冈树

嘉庆初年,遵义人为感念陈玉殿,把他的木主配飨于“蚕神庙”。道光十八年(1838),清政府把陈玉殿列入名宦。尚存于今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的陈公祠,是当时遵义百姓改“蚕神庙”,纪念他对遵义蚕业发展贡献之所。陈公祠,遵义境内当时在今红花岗区凤朝门等地,共建了四处,尚嵇镇陈公祠是仅存的一处,目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对于生活在赤水河边的酒都仁怀来说,“矗矗青冈树”的人文内涵,不仅是“放红山”的历史记忆。

“饿得不行,就吃青冈籽”——这是很多经历过特殊年代的人们的记忆。上世纪中期,粮食产量严重不足,赤水河两岸满山的青冈树,成为人们的“救命粮”之一:春天,青冈树开花,人们撸下花、叶,与少量苞谷面拌合后,做成粑粑充饥;秋天,摘下青冈籽,浸泡、炒熟、脱壳、磨面,做成面条。

『仁怀物种』矗矗青冈树
青冈籽做的豆腐
 

青冈籽作为应急之粮,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如《韩非子》记录:“秦大饥……橡果,足以活民,请发之”,唐代皮日休《橡媪叹》,称“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但事实上,这种果实中,单宁含量偏高,需要经过程序复杂的处理后,方能作为食物,且口感不好,也不易消化,旧时人们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食用。

   今天,尚有少量厂家或作坊,偶尔收购青冈籽,用以制作豆腐或面条。近两年互联网上走红的美食博主李子柒,也曾在短视频中,展示用青冈籽制作凉粉的经过。但是,这也仅是人们生活好起来以后,作为一种回味和记忆的体验而已。

除当成“救命粮”,青冈籽在仁怀的用途,还包括酿酒。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满足人们日常饮酒需求,全国各地酒厂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纷纷开展代用品酿酒试验,所用之物五花八门。青冈籽是其一,北方地区还成立过全国橡子(橡子为壳斗科植物的总称,青冈树在部分地区也常被称为橡子树)酿酒试点委员会,由中国白酒科学权威专家周恒刚牵头,在河南周口开展橡子酿酒试验。

『仁怀物种』矗矗青冈树
橡子酿酒试验初稿
 

作为仁怀市第一批“万元户”代表的杜春阳,今年刚好80岁。周恒刚等人开展橡子酿酒试验时,他还在为养家糊口奔波。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善于学习的杜春阳,在家开展了长达数年的代用品酿酒试验,并取得成功,其中包括以青冈籽酿酒。

同一时期,仁怀乃至贵州全省,很多酒企都在尝试以产量高、极易获得的青冈籽,作为代用品酿酒。据称,与其它蒸馏酒酿造一样,青冈籽也需要蒸煮、拌曲、发酵、蒸馏,出酒量大约为每百斤出55度白酒40斤左右。

随着国家改革推进,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科学种粮、推广良种等,粮食产量增加,人们有了吃不完的粮食。于是,口感相对较差,甲醇相对偏高的青冈籽等代用料酿酒,逐渐退出。

『仁怀物种』矗矗青冈树

杜春阳这段以青冈籽作为代用料酿酒的经历,仍时为仁怀老一代白酒企业家提及,将其视为仁怀白酒产业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段,用以教育下一代。

今天,赤水河两岸的青冈树,郁郁葱葱。少了柞蚕采食、人工伐薪烧炭的抑制,青冈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长得越发高大,逐渐回归其高大乔木的本性。同时,它以发达的根须,牢牢抓住大地,茂密的叶片,保护着脚下水土,守护赤水河。

“矗矗青冈树”,是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赤水河水土的重要物种之一。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与编辑部联系)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