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4-02-22 作者: 黄黔华
赤水河贵州遵义段,说起吃羊肉,仁怀合马是不二选择。合马羊肉,因其地所产黔北麻羊,常年在峭壁上行走觅食,肌肉紧实,加上师傅烹饪有道,百年前就已闻名遐迩。
现在人们吃合马羊肉,挑剔食材和烹饪技术,还在意环境和氛围。外地来的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指名道姓,要去罐子口河边,坐在黄葛树下的四合院里吃羊肉。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罐子口

 
坐在罐子口四合院里吃合马羊肉,品尝的不单是地道流域美食,更多的,是品味时光、尽享宁静,以及感悟赤水河千年文化韵味。
罐子口四合院,如今已歇业多年,年久失修的屋顶,出现局部破损,亟待修缮。虽然如此,仍时有人站在门外拍照“打卡”,追忆过往。四合院,作为赤水河航运和商贸流通的见证,承载了人们的记忆。
罐子口四合院,是合马集镇尚存不多的传统院落式建筑之一,旁边有两株高大的黄葛树。树下,棱角被踏平的石阶,通往赤水河岸边的码头。100多年前,来自三合集镇的商人何作宾,在罐子口买地修建了四合院,开设客栈、饭馆。后来,他又将四合院转卖另一何姓商人经营。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四合院

 
罐子口,因下方赤水河经过时,很像从坛罐中流出,故称为罐子口。罐子口岸边形成的场镇,被称为罐子口场。
罐子口场,是赤水河清代航道疏浚后,两岸较早的场镇之一。最迟在清代嘉庆年间,就已是赤水河沿岸重要的场镇,载入这个时期编纂的《仁怀县草志》。
合马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罐子口是今天合马集镇的起点。资料表明,今天的合马,原名罐子口。“合马”是取“藿麻”之音而得。早期的合马,是在距此不远的“藿麻沟”,后迁移到罐子口,改“藿麻”为“合马”。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四合院所在地及周边,是最早的罐子口场镇。四合院建成后,商人们住在里面交易大宗物资,门口及周边是赶场的地方。”场上开小卖部的陈大姐说,现在合马集镇靠河边的地段,是民国时期始建的。
民国初期,合马初迁至罐子口以上数百米处时,时任国民军营长赵守恒,在四合院门口场镇之南修建了新街房,并将罐子口场镇迁往新街,命名为“复兴场”。同时,为安抚四合院里的何家,他又跟何家人商量,双方一起努力,在老场镇和新街房之间,再修一批街房,将两者连接起来。但最终,受地形和财力限制,加之政局动荡等因素,他们未能如愿。
陈大姐的说法,得到多数上年纪的合马街坊证实。他们说,早期,赤水河两岸公路不发达,船运来的货物,在码头卸载后,再由人背马驮,翻山越岭送往各地。罐子口,紧邻赤水河,背后有通往罗村、荣昌坝、大坝、三合、高大坪、火石,以及遵义县、桐梓县的大道,是一处重要的水路驳运码头。隔河翻山,可通四川省古蔺县的土城等地。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码头遗址

 

清代初期,赤水河航道疏浚后,全国各地客商陆续进入赤水河地区,带动了两岸场镇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清初,赤水河航道疏浚后,虽有各地客商进入赤水河地区,但配套的陆上交通路网尚未形成,商贸行为主要集中在沿河及部分主要的盐运大通道两侧,没有辐射到更远的地区。
清道光时期后,大量通往山区的道路、桥梁陆续建成,路网形成,加上繁华码头带来的经商意识,越来越多的本地人陆续进入商海,将商路拓展到更偏远的山区,使得商贸流通更便捷。民间因此认为,清道光年间以后,罐子口场镇规模进一步扩大。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老街入口

 

支持这一说法的,有至今居住在合马集镇的赵汝松老人。已年过八旬的他,手中有一本抄录多次编修汇总的族谱。这本族谱称,赵家是明万历平播战役结束后,因军功落业罐子口,老屋基在四合院前的山坡上,即今天的青龙山公园入口处。清道光年,家族里出了位赵罗氏的老太。老太太在百岁宴上,为方便人们到罐子口赶场,宣布承头修一座石拱桥,并在105岁时最终建成。
这座桥,就叫“百岁桥”,位于后来修建的四合院南侧上,跨季节性溪沟,跨度约为6米、宽4米左右,记入《遵义府志》《仁怀县志》。“赵罗氏修桥,既然是为‘方便人们到罐子口赶场’,就说明这时罐子口场已很热闹,有很多群众来此交易货物。”赵汝松说。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罐子口大桥

 

三合商人何作宾修建四合院的时间,是清光绪年间(有资料称为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但未有其它佐证资料)。其时,贵州的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盐商华联辉在战乱后的茅台废墟上,已开办烧房近20年。国家层面,亲政并一度逐渐摆脱慈禧控制的光绪帝,尝试变革,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为赤水河流域的进一步繁荣带来机遇。罐子口至大坝、三合、火石一线,本土商人逐渐增多,商贸活动更活跃,一批新的场镇兴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何作宾到罐子口修建了四合院。
当然,历史信息和佐证物品表明,罐子口的开发和利用历史,远早于《仁怀县草志》《遵义府志》,以及合马赵氏族谱记载,且功能作用也胜于普通场镇价值——
1990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罐子口附近罗村境内,发掘了一座西汉代墓葬,出土罐、碗、甑、钵、盒等陶器,刀、斧、锯、锸等不同种类的铁器,弩机、带钩、釜等类型各异的铜器,总数量达到数十件。此外,还有三百多枚铜钱,大布黄千、大泉五十、宣帝五铢应有尽有。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合马汉代耕插甬

 

深埋黄土2000年的器物重见天日,为了解该地区汉代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人文风俗、建筑形式等,打开了窗口,也给人们留下更多遐想空间。
这些具有中原特征的文物,更凸显罐子口的重要作用,证实其与文献中记载的汉代开发西南夷路线关系密切——河岸相对平缓的罐子口,极可能是开发西南夷队伍的登岸地之一。
我们可以想象:汉代,在开疆拓土的基本国策下,“饮枸酱而取夜郎”的唐蒙,完成了对西南的出访后,向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提出开发西南夷的建议并被采纳。此后,大量以军人和移民为主的开发者,由中原地区出发,跨过长江,进入赤水河流域,通过武力或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方式,不断征服以濮、越人为主的原住民,实行郡县制,将其纳入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其中一支,于赤水河边的罐子口登岸,沿支流溯水而行,到达相对平坦的罗村,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发展,最终实现对该地区的统治。罐子口,作为该地区能登船通达中原的重要水陆码头,其或许还设有机构,负责管理进出人员、货物。罗村汉墓出土的铜制弓弩,以及附近稍晚于它的大渡口东汉墓葬中,随葬的环首刀、长刀、剑等武器,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能征善战的军事力量,负责该地区甚至更宽广地区的治安维护、政权巩固。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四合院一侧

 

  时空推移,朝代更替,赤水河边的罐子口,默默见证了两千年间的风起云涌、政权更替,并继续见证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仁怀县在合马设区,后改合马镇,场镇继续南移,扩张,罐子口及四合院逐渐“挂边”。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赤水河两岸大多数地区未通公路,为满足合马、大坝、三合等地煤炭、食盐、粮食和百货转运需要,人民政府扩建罐子口码头,在罐子口吊桥处,修建了水运码头,还在岸边修建了5座大粮仓。目前,这批粮仓,尚存一栋,保存完好。
【寻仁迹】赤水河罐子口

合马盐仓

 

今天,从罐子口及四合院开始的合马镇集镇,是中国优质酱香白酒的产地之一,集镇和周边众多企业聚集,为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酿造美酒。与此同时,底蕴深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合马镇,又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商人,寻找商机,从事不同的生产和商业流通活动。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