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喜头擂茶:“擂”出来的非遗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3-09-18 作者: 管理员

在喜头镇,人们酷爱一种饮料——擂茶,有开胃养身的功效,村民们爱之食之。只要喝过擂茶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的滋味。2006年,喜头擂茶被列为仁怀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仁迹】喜头擂茶:“擂”出来的非遗

喜头镇生态资源丰富,优越的生态环境,促成了当地人恬淡淳朴的气质,也孕育出了擂茶的别样风格。
温润的气候,适宜茶树生长。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今天仁怀喜头等地出产的茶叶,已是重要的商品交易物资,是仁怀输出的重要农产品之一,销往泸州、成都等地。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种植、加工茶叶的同时,也琢磨出更多的茶叶消费和饮用方式。喜头擂茶,便是其中之一。
喜头人喝擂茶的习俗,尤其在米江村一带盛行。村民们认为擂茶不仅香浓味美,提神祛腻,还有增进食欲、预防感冒的功能。一年四季都可以饮用,在酷热的夏天最为受欢迎。对长期居住在山区的村民而言,擂茶实在是一种物美价廉的保健饮料。

【寻仁迹】喜头擂茶:“擂”出来的非遗

擂茶是将茶叶与芝麻、花生等其他原料混合在一起,通过研磨成浆,再冲入开水或入锅煮沸后直接饮用的一种饮料。
村民们喝擂茶的习惯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世居当地的“寿星”, 也只知道是世代相传。
“我的手艺是我婆婆教的,我婆婆的手艺又是她婆婆教的,一代代人这样传承下来的。”家住喜头镇米江村、今年51岁的卢兴怀,是该村为数不多做擂茶的手艺人之一。从她嫁进米江村,就看到家里人喜欢以擂茶充饥,尤其是在劳作大汗之后或疲倦之时,吃上一碗,会使人疲劳顿消,精神倍增,迅速恢复精力和体力。

【寻仁迹】喜头擂茶:“擂”出来的非遗

卢兴怀的婆婆名叫代宗炳,今年已80岁高龄,有几十年制作擂茶的经验。
“我们祖辈那一代穷,粮食不够吃,但种有茶叶、酥麻、核桃、芝麻这些东西,没有饭吃,就拿这些东西擂来喝,很抵饿。”代宗炳说,她一直喜欢喝擂茶,几乎每天都喝,她认为自己很少感冒咳嗽,功劳归功于擂茶。
擂茶之所以能被人们喜爱,除了老人说的“抵饿”,其实还包含了科学原理。茶,含有种名叫茶多酚的物质,它会刺激人的神经,令人兴奋,能帮助人消除疲劳。而缺粮年代,核桃等不易消化的瓜果,是人们的充饥之物。同时,茶又能促进核桃等坚果的消化。

【寻仁迹】喜头擂茶:“擂”出来的非遗

 
擂茶,顾名思义是捶,方言叫擂,擂茶由此而得名,其实就是反复捶打捣烂的意思。卢兴怀说,擂的过程并不繁琐,耗费的体力却是巨大的。
据她介绍,擂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饮料,而是一场必须用心经营的“仪式”。制作出一份正宗的擂茶,需要6种食材,除了自家种植的茶叶外,还需要花生、芝麻、酥麻、南瓜籽、核桃,这些食材的选择和配比非常的重要,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和对食材的处理得当,才能够擂出一锅最正宗的“擂茶。“茶叶只有用我们自己种的这种茶,其他茶味道就没有这么香。而且要手工擂,现在有些用机器打,打出来的就失去擂茶原有的味道了。”卢兴怀说。

在卢兴怀家中,“酱香仁怀”也近距离感受了擂茶从制作到上桌的独特体验。

【寻仁迹】喜头擂茶:“擂”出来的非遗

只见卢兴怀将上述食材按照她的经验,把食材分比例放入石擂钵中。擂钵上宽下窄、内径约一尺半左右,壁内有利于研磨的沟状竖纹。
卢兴怀用擂茶槌频频舂捣,并分次加水,反复锤打,旋转研磨。二十多分钟,钵中材料研成糊状,倒入锅中冲以沸水调制,再根据个人口味,撒入盐巴或糖,那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擂茶才算出炉。
端起一杯擂茶,美滋滋地喝上一大口,回味着这慢工出细活的清香。奶白色的茶底,表面漂浮些许茶叶末和芝麻,喝到最后,嚼一口沉底的精华,油然而生一种满足与熟稔,余韵绵长,引人一再回味。
卢兴怀说,擂茶不仅是米江村村民喜欢的饮品,更是当地人纯朴的待客之道。每逢喜庆节日或亲朋贵宾登门时,这是桌上必不可少的东西,村民们更是以打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擂茶款待客人。

【寻仁迹】喜头擂茶:“擂”出来的非遗

有客人来,把热气腾腾的擂茶端到客人面前,围坐一起喝擂茶,在轻松氛围中,嘘寒问暖、谈天说地,主人家还随着客人一边饮用一边添加,其乐融融。农家人的朴实和热情,都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这一碗茶里,自有一番滋味。
如今,茶是喜头镇的富民产业之一,截止目前,该镇种植茶叶面积1250亩,覆盖农户386户。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