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陈熙晋诗歌中的仁岸盐运

来源: 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 2021-12-23 作者: 苏林富

陈熙晋平生不好声华,好经学诗文,著述颇多。出任仁怀直隶厅同知后,捐资培修城垣,设置陛诏渡口,兴办义学,增设宾兴田以奖掖厅内士子乡试;在出巡厅境各地中,沿途考察民情习俗和赤水河,撰写出仁怀直隶厅有关物产、名胜的考、辩、说文章,创作出大量记述赤水历史文化、山川人物、风土民情的诗歌,并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邀集厅境士绅贤达,主持编纂出赤水地区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赤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仁怀直隶厅志》,亲自撰写序,因而深得当时人们的称道和爱戴,人们把他在仁怀厅同知任上创作的诗歌收入《仁怀直隶厅·艺文志》以示怀念。在这些诗文中,以他的52首竹枝词——《之溪棹歌》影响最大,这组诗歌主要记述了赤水地区的历史与民情及盐运,其中的16首专门记述了赤水河的整治和仁岸盐运中仁怀直隶厅城到茅台段盐运输的艰难,赞颂贵州总督兼巡抚的张广泗对赤水河开发与解决贵州盐荒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陈熙晋的这些诗歌,弥补了《仁怀直隶厅志》受地方志记而不述带来的不足,为人们了解、研究古代仁岸盐运提供了真实的佐证资料。

陈熙晋诗歌中的仁岸盐运

 ▲早期的赤水河盐运码头之一

仁岸盐运得利于赤水河之便,并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兼巡抚张广泗请准并主持整治赤水河航道分不开,古代赤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离不开仁岸盐运的兴起。陈熙晋到任后,对张广泗主持整治赤水河以缓解贵州长期缺盐的壮举甚感钦佩,也对其最后遭遇深表同情。他写道:

“经略威名草木知,蜈蚣崖上读残碑。遗民指点停驺处,泪堕金川叫子规。”

该诗歌记述陈熙晋在赤水河险滩蜈蚣岩时对张广泗的缅怀之情,通过简洁的诗句表现出赤水河流域人民对张广泗当年主持整治赤水河水道的感激,为其立下功德碑,并仍记得他当年视察整治效果时的驻足之地,以及人们对张广泗因平大金川之乱无功被杀的悼念。

陈熙晋在表达对张广泗的敬佩之情时,也表达出他的是非观点:“狗椒诳舌味难寻,舟秋子装盐贩至今,不是辽阳大司马,洗金价合贵如金。”

陈熙晋诗歌中的仁岸盐运

▲贵州总督张广泗组织开修赤水河  葛镇亚提供

该诗深处有这样一段事情,暗指张广泗在开通赤水河水道的第二年(1747年)调任川陕总督,爱必达继任贵州巡抚。1749年,张广泗随讷亲征讨大金川之乱无功被杀,爱必达便多次上奉乾隆皇帝,要求惩罚当年随张广泗修整赤水河水道的各级官员,以扣其薪俸来归还张广泗修河动用的银两,因为张广泗请修赤水河时说:修河之银,可待铅铜运费节省下来,两年即可归还。而赤水河开通,运京铅滇铜节省下来的费用,两年仅达修河银两一半。乾隆皇帝认为爱必达此举不像一位封疆大吏,虽然未按期收回修河之银,但赤水河航运仍在进行,收回修河银两只是时日问题,因而未准爱必达之奏。陈熙晋在诗歌中以“舟秋子装盐贩至今”来赞颂张广泗修河之功,认为如果没有乾隆年间的整治赤水河,贵州人民食盐仍将是“洗金价合贵如金。”

陈熙晋到仁怀直隶厅上任时,赤水河上游茅台至天鼓崖段已不能再行舟,赤水河上虽没有运京铅滇铜的船只顺流入江,川盐已不能用船运至毕节界了,此时京铅滇铜恢复陆运已经几十年,但那川流不息的盐船仍往来于合江至茅台之间,大量的川盐源源不断从仁岸输入黔省各地。因此他写道:

“天鼓崖根舣棹无,疏河方略未全纾。金钱四万当年清,付于行人唱鹧鸪。”

诗中认为现在从茅台上溯至天鼓崖不能行舟,是因为张广泗离黔过早,使修整赤水河的计划未能得到全面落实所至,当年虽然动用白银四万两修整赤水河,但至今赤水河仍以盐运及其他运输造福两岸人们,使得沿河两岸人民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

陈熙晋诗歌中的仁岸盐运

 ▲古盐渡

仁岸为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承担输黔食盐近一半的任务,在当时食盐实行商运商销时期,各地税赋征收中,盐税所占比重很大,仁怀厅管理厅城、土城、仁怀县生界和渔湾四个厘卡征收过往盐税,因此,食盐运销多寡,直接关系到仁怀厅税赋的征收。作为父母官的陈熙晋也对盐船运输情况十分关心,他在诗歌中描绘了一幅盐船到仁怀厅城的繁忙画卷:

“东门沱下水鳞鳞,浦树沙鸥画不真。邪许数声船舶岸,一篙犹带锦江春。”

当时,从合江沿赤水河上溯的盐船,因船大载重多,到仁怀厅城后,不能继续上行,要将食盐卸下,改由牯牛船装运上行,而当时合江来的盐船主要停泊在仁怀厅城东门外。同时,在东门外河中有一巨石横亘于中,人们习惯称它为“石龙”,并把它列为“仁怀十景”之中的一景——“石龙东渡”,行船的人们又从多年的航行经验总结出:“石龙”露出水面,土城一段河道方可行舟。陈熙晋将此写进他的诗歌之中,表明他对盐运的关心:

“度支全系课输赢,消长溪痕旦暮殊。昨日石龙新出水,盐舟知抵土城无。”

陈熙晋对盐船的关心主要出自对盐税的征收之上,盐船航行正常,盐税征收必然正常,如盐船航行不畅,各厘卡征收盐税必然要减少,因此,“石龙”出水,猿猴上行盐船可抵达土城,而船运量大,土城厘卡所征盐税就多,财政收入也就多。

陈熙晋诗歌中的仁岸盐运

▲民国年间“仁岸”堆积的“花盐”    周山荣提供

陈熙晋曾利用出外巡视之际,对仁怀厅各地进行了考察,同时,也对赤水河从仁怀厅城到茅台段作了亲身体验,目睹赤水河航道之险与盐运历程的艰辛,用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他这样写道:

“丙滩之下泻澐澐,十丈惊涛欲卷云。触屿游鱼齐折尾,鰼流只让水犀军。”

诗中描绘出大小丙滩的险峻,也称赞盐运船工战胜险滩急流的壮举。“鰼流”过去称丙滩到仁怀厅城一段赤水河为“鰼部水”而得;“水犀军”是指航行在赤水河上的运盐牯牛船。同时,陈熙晋还借一盐运船工妻子的口,来记述赤水河丙滩至鸭岭滩一段河道之险:

“滩滩欢喜是安流,大别小别愁复愁。侬不愁风但愁水,郎船前月上猿猴。”

诗中的“欢喜”、“大别小别”均为险滩名,当时从仁怀厅城上行至猿猴的牯牛船往返一次需时15—20天,有时还受洪水和枯水的限制,往返一次时间更长。

赤水河水道虽在乾隆初年经过整治,但主要整治的是上中游的61个险滩,鸡心滩以下至赤水河入长江口这段河道的葫芦垴滩、鸭岭三滩、大小丙滩、白梭滩等险滩未能得以整治,同时,在上中游的蜈蚣崖滩、大猿猴滩仍不能行船,因此,盐船在赤水河上须分段航行。由于运道长,且滩多水险,各段盐船载重量不同,所需船员、纤夫数也各不相同,各段盐船所需船员与纤夫也就在各段范围自行招募。对此情形,陈熙晋在他的诗歌中这样描述道:

“盐舶频更转运难,猿猴滩与二郎滩。各依疆界召舟子,莫作瞿塘恶少看。”

陈熙晋诗歌中的仁岸盐运

▲赤水河上的纤夫

从猿猴至二郎滩的赤水河河床狭窄,航道水浅,所行盐船重量减少,特别是猿猴至土城段才30里路程,而盐船只能装八成载航行,还需3至4日才能达到。陈熙晋这样描述道:

“黄泥滩石最嶙峋,一雨维舟动浃旬。咫尺土城天样远,关头望断算缗人。”

黄泥滩是此段河道最险之处。从猿猴到达土城的盐船要在土城码头园载后再继续上行到二郎滩。土城到二郎滩河道险滩虽少,但两岸怪石纵横,纤道险峻,陈熙晋这样写道:

“土城南去最嶙峋,乱石纵横不受凌。要试行人腰脚健,披毡带笠裹行幐。”

盐船达到二郎滩以后,因上溯航道未能开通,蜈蚣崖近十余里长滩成为仁岸盐运的最大瓶颈,所有盐船至此,都要将食盐全部卸下,由脚夫搬运至各盐号转运点过秤入仓,再由当地人将其包裹成小包,用人工背,骡马驮,搬运过金竹冈到马桑坪,从兴隆滩装上茅村船运往仁岸水运最后一站茅台,在这段陆运的包盐、运盐民工中不乏妇女,因而陈熙晋在他的诗歌给予这些妇女民工以同情,他写道

“天与贫民便若何,蔺州卅里罢开河。裹盐民妇上山去,.风雨一肩何其多。”

陈熙晋诗歌中的仁岸盐运

▲古盐道上的背盐工

在二郎滩卸盐后的盐船,一般放空到岔角滩,顺便装运石灰到猿猴,以增加收入。陈熙晋对此深有感触写下这样的诗:

“争奈蛮荒生计微,回空双桨去如飞。云烟满贮知多少,岔角滩头载石归。”

从兴隆滩到茅台,除马崖滩与马尾滩稍险外,其余河段水缓滩小,由马桑坪发运的盐,除茅村船装载外,还需人工与骡马陆运,因而,该段河道也相应少了数十名纤夫一起拉纤的壮观场面和声震两岸群山的船工号子,陈熙晋在他的诗歌中这样记述道:

“安罗里接二郎遥,两岸人家太寂寥。除却马崖兼马尾,烟波未碍付兰桡。”

盐船到达茅台后,仁岸盐运水运结束,开始转为陆运,由人工肩挑背驮和骡马运输,把食盐运往贵州内地仁岸各站销售。从茅台往上的赤水河水道在张广泗主持整治后,通行过几年运输京铅滇铜与川盐的船只,由于缺乏维护,航道又逐渐被两岸滚下的山石淤塞,不再通航。该河道能行船时,从茅台到毕节县与四川叙永厅交界的马蹄滩只需3日。陈熙晋在他的诗歌中这样写道:

“茅台西望岭千盘,估客停舟上水难。怪底寻常行牒子,一篙直到马蹄滩。”

陈熙晋除了在《之溪棹歌》对仁岸盐运的情景作了记述,同时,还在他的“咏风俗”一诗中也记下盐运之事,该诗写道:

“斗大孤城里,人烟日渐添。浅深筒吸酒,厚薄箬包盐。巷犬声如豹,江鮰状似鲇。岷峨青咫尺,门户障全黔。”

陈熙晋诗歌中的仁岸盐运

▲古盐道上的背杵印痕

该诗通过“斗大孤城里,人烟日渐添”来告诉人们,自从赤水开通后,仁岸盐运的兴盛,吸引各地商贾与人民前来这里从事盐运和与盐运相关行业,使清初仅不及百户人家的边城,到道光时也发展到2000多户人家的城镇,并以“厚薄箬包盐”来讲述仁岸盐运的食盐产地与品种及运输包装。清代由四川接济贵州的食盐,因要经过艰辛漫长的盐道才能达到贵州省内各销点,途中需要多次装卸转运,当时为方便运输,四川自流井、贡井、犍为、盐亭、三台、中江、蓬溪、乐至等地盐场,要将输黔食盐熬制成块状,包装后启运入黔。从仁岸入黔的食盐,主要产自富顺自流井和荣县贡井,自流井熬制的块盐呈黑色,渣重味涩,人们称其为“厚盐”,贡井熬制的块盐呈白色,且渣轻味甘,人们称其为“薄盐”。厚盐价低,薄盐价昂,因而入黔食盐多以厚盐为主,由于仁岸的仁怀厅城到猿猴段的盐船需要多次装卸搬滩,因而产生了该独特的食盐包装用具——盐勘子,亦称盐勘,盐勘主要用竹篾编织而成。因此,陈晋在诗中用“厚薄箬包盐”记下仁岸盐运中运输的食盐品种,以及仁岸盐运中的独特运输方式,诗中的“箬”原意指箬竹或箬竹叶,陈熙晋把它用到自己的诗中,泛指为用竹编织的盐勘。

有关过去仁岸盐运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盐政多次的改变,大量资料已无处寻觅,大量的有关盐运的实物遗迹也在社会的变革中消逝,赤水地区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长期受重农抑商的观念影响,对仁岸盐运这一重要活动,未能记下一纸半字,使得长期以来对仁岸盐运的研究因无资料几乎成空白。作为一位浙江籍的地方官,陈熙晋有感于赤水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仁岸盐运兴起的密切关系,除了在他主持编纂的《仁怀直隶厅志》税赋卷中记下仁岸盐运与仁怀厅税赋的关系外,还将其发展与仁岸盐运的艰辛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目前所能了解、研究仁岸盐运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其功是不可言谕的。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