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酒文化故事 >

春节酒事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3-02-02 作者: 黄黔华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深植于中国人骨子的基因,永亘不变。每年,在传统驱使下,人们大多会不顾一切,像候鸟迁徙一样,不远千里奔波,只为赶上大年三十的那顿团圆饭。

离家近三十年的我,也像一只候鸟。腊月二十七,向领导请了两天假,提前踏上返乡之路。车子后备箱里,自然少不了几箱白酒。

这是我多年的习惯,回乡的行李中,总有白酒相随。印象中,早期是茅台、董酒、鸭溪、习酒,后来是怀酒、仁怀酱香酒、怀庄、夜郎古、本镇、颂台、酒中酒等。

退休多年后的老爸,已滴酒不沾,我依然带酒。因为,每年春节后,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战友们,都会来打他的“秋风”,分享我带回去的酒——这些老人们,正是风华正茂时,从千里之外的鱼米之乡,来到云贵高原。如今,虽回到家乡,心里却总装着这片崇山峻岭。

他们春节后打老爸“秋风”,只是一个回忆热血年代的借口。聚会中,免不了对部队生活、战友的怀念,有时还会泪流满面。当年,和他们一起出发的同乡,有的长眠在这块土地上,还有的牺牲在冰雪运输线上。

老爸所在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川藏线上“十勇士纪念碑”,就是为纪念他们所在部队的烈士而建。

作为上过学的农村兵,老爸新兵连出来后,最先是在娄山关执勤。后来,在团直属连当司务长。部队调防时,他申请留在驻地,转业到驻地某单位,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调回老家。

由于这段经历,老爸接触到了很多贵州名酒。回乡后,虽然不怎么喝酒,但常会惦记和战友、同事们围炉“打牙祭”时喝酒的场景。

多年后,机缘巧合,本准备去重庆的我,却来到贵州。最近十多年,我每年带酒的数量逐渐增加,从几瓶变成了几件,统一来自仁怀,只是品牌不一样。

我认为,战友相聚,酱香白酒的醇度、烈度,正好符合他们的心境。来自赤水河的精华,才能配得上他们的热血。作为这些老人唯一生活贵州的后代,我想尽最大努力,让他们能喝到不同的贵州好酒。

腊月二十八,行车千里,我回到了老爸和老妈住的小院。老爸和老妈是模范夫妻,他们的感情很深,尤其是在老妈生病的几年里,老爸寸步不离。老妈喜欢吃嫩玉米,老爸就在屋后开荒,每年种两季玉米,因此还在菜地摔伤过。前年,老妈去世后,他不愿搬离,坚持一个人住在这里,好在妹妹的单位就在隔壁,每天都会和同事们来小院里,以蹭饭为名,陪他几个小时。

回到家的第一餐,是有着浓郁气息的湘南名菜血浆鸭。这道菜,其实就是在青椒炒鸭子的基础上,放了一些花生,起锅前倒入了鲜鸭血拌匀,吃起来粉、香、糯。老爸做的血浆鸭,我感觉比附近大酒店的味道还要正。

今年我带回家的几件酒中,有怀庄酒。这是我出发前两天,怀庄酒业董事长陈果听说我要回乡过年,亲自送给我的。陈果老爷子,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长者,他挖掘和整理赤水河流域文化的精神,令人钦佩。

老爸和妹妹都不喝酒,有外甥女驾车,善饮的妹夫自然要和我喝上几杯。我这妹夫,也有过从军的经历,现在家乡政府某部门办公室工作。说起他喝酒,有一段故事:20年前,他第一次到我家过年,我拿出茅台来招待他。他喝不惯,吵着要换成泸州老窖。没法,我只得出门去给他买。结果,这年的团圆饭上,我们喝茅台,他一个人喝泸州老窖。

现在,说起这段故事,妹夫自己都觉得好笑。他告诉我,这两年,在家乡的商务宴请、朋友聚会中,酱酒开始崭露头角。而且,很多人都指明要喝产自仁怀的酱香酒。

妹夫说的这种场景,这次回乡,我确实经历了几次。只不过,刚从传统米酒消费场景转换过来的老乡们,大多不了解酱香酒,只认包装标识上的“仁怀市茅台镇”。

已习惯了酱酒口感的妹夫,虽然还不懂酱酒,但他记着我有年春节送给他的话:少喝酒,喝好酒。

这句话,同样被我表妹夫记住。他是个生意人,实力不错,也是酒水消费大户。几年前,被我带回去的酱香酒“侵略口感”后,动过做地级市场酱香酒代理的念头,也跟仁怀的好几家接触过。

这个念头,他至今尚未打消。正月初二,借着去我大姨、他丈母娘家拜年的饭局,我们再次见面、饮酒。

席间,我们喝的是米酒。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味道——是大姨亲自酿的。大姨年轻时跟着外婆学会了酿酒。外公、舅舅在世时,酒量都极好,且一日三餐,都要喝大约两斤米酒。据说,我爸和我妈结婚后,第一年春节去拜年,为陪我外公,第一次喝醉。

几年前,不习惯城里生活的大姨,回到农村老家,养鸡、养鸭、养鹅,还种了几亩田的水稻,还每年都亲自酿酒,就等着周末、春节,年轻的一代回去。

在喝酒这点上,我和我爸、爷爷都喝不了多少酒。记忆中,土地联产责任承包制后,家里有了余粮,但没有现钱,不喝酒的爷爷,在家酿米酒,再挑到十几公里外的圩场售卖。一挑、一担,爷爷和奶奶把五个子女拉扯长大,而且都让他们都上过学。

这一天,我喝醉了。但是,我还记得,没喝醉前,表妹夫再次和我提起,准备在春节后,跟一群生意上的伙伴同行,来仁怀定制他们的自用酒,让我帮他留意一下。

正月初七,回到上班的地方,跟老爸通电话。他告诉我,过几天,战友们和老同事们又要来家里,他要准备菜单了,至于酒呢,打算用今年带回去的。“年纪都大了,要控制着大家的量才好。”他说。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