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2日,新华社播发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由毛泽东亲笔写的这篇新闻稿,是新闻名篇。与此同时,他还写诗庆祝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将横渡长江的百万人民军队,称为“百万雄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百万雄师,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永远值得铭记。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仁怀白酒产业做出贡献的张兴忠——曾经的百万雄师中的一员。
张兴忠(图源:百度百科)
出生于1921年的张兴忠,是山东人。1947年参军,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会战、渡江战役。1950年随部队到仁怀县剿匪。
同年,张兴忠转业到地方,在仁怀县盐业公司任经理。此前,他已是解放军某部排长(一说副营长),也是有名的“神枪手”。
1951年,仁怀县人民政府采取赎买方式,以人民币旧币1.3亿元,赎买“成义烧坊”,成立国营“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时任仁怀县税务局局长王善斋,受县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厂务,主持工作。
同年12月,县人民政府调派张兴忠到茅台酒厂主持工作。《茅台酒厂志》记载,张兴忠由此成为茅台酒厂首任厂长。
张兴忠(图源:国酒文化城展厅)
网传文章说,安排张兴忠去茅台酒厂工作,可能考虑到他在老家酿过酒,酒量也好。我们无法确认网传是否真实,但从一些重要的资料中了解到,张兴忠是一位忠诚、可靠、能干的干部。
张兴忠带着12名干部到了茅台酒厂,以军人的作风开展工作,并采取半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工厂。至1953年时,又接管了“王茅”、“赖茅”,实现了“三茅合一”。
很多老茅台人都记得,“公私合营”之初,虽然是“三茅合一”,组建了国营茅台酒厂,但事实上只有几间简陋的房屋和几口窖池,工人则大多散失。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张兴忠带人遍访茅台镇,还亲自为生病的老工人洗脚、端水,找回9位老工人。当年,产酒0.34吨、6000多瓶,还实现了盈利0.8亿元(人民币旧币)。第二年,有了近50位工人,产酒75吨,超过此前“三茅”鼎盛时的总和。
张兴忠手书的材料(图源:中国收藏在线)
不仅如此,茅台酒的品质也得到很大提升。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共评选全国名酒八种,茅台酒名列白酒榜首。
行伍出身,做事果断,但张兴忠仍不乏细腻。建厂初期,条件艰苦,他为稳定队伍,还设法把工人的家属接到酒厂,让他们有见面的机会。而他自己,天天跟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经常不回家。
张兴忠与警卫员合影(图源:搜狐网)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他风趣地说:中国有“两台”——一是“茅台”,一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消息传到茅台酒厂,大家都很兴奋,厂里为此开了庆祝大会。
据称,庆祝大会上,几十个工人排着队,要跟厂长张兴忠喝酒。张起初很为难:喝吧,自己酒量再大,也喝不了这么多;不喝,又对不起大家一片诚意。但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提议每个人都喝一大碗,并抓住第一个敬酒的工人,先喝下第一碗,再看着对方也喝掉。如此跟几个工人喝了以后,其他人都吓跑了。
张兴忠在茅台酒厂工作到1957年。此期间,茅台酒厂注册了商标;规模提升200多吨,厂房面积扩大到40000多平方米,窖池287个,有了制坛厂;成立了科研机构,起早制定了《茅台酒操作规程》,恢复传统工艺,并将茅台酒的度数确定为52度至53度。
此后,张兴忠到仁怀县政府、县委办公工作。1974年,在组织关怀下,积劳成疾的他返回山东老家,担任山东省阿东县卫生局长。
(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整理)
资料来源:1、《茅台酒厂志》;
2、百度百科;
3、印象东阿DETV。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